近幾年,AI 已經悄悄融入我們的日常:有人用它生成行銷文案、有人讓它幫忙寫程式、有人用它規劃旅行行程,甚至處理家務待辦。無論是在辦公室、教室,還是生活瑣事中,AI 都成了隨手可用的工具。
而在一票 AI 工具裡,使用率最高、討論度也最熱的,絕對是 GPT。
從 2018 年開始,GPT 系列一路從「模型原型」演進為「可在真實世界任務中被調度的系統」。
2025 年推出 GPT-5是另一個重要節點:GPT-5 不只是更大的單一模型,而是以「router + 多種推理深度/尺寸」的系統化策略,讓同一套服務在速度、深度、成本與長上下文處理之間自動切換。


GPT的進化史
GPT-1(2018年) 
OpenAI發布了一篇名為《通過生成式預訓練提高語言理解能力》(Improving Language Understanding by Generative Pre-Training)的論文,其中介紹了該GPT-1的總體概念:與其為每個任務做一個小模型,不如先給模型上一堂「語言的通識課」,讓它先學會語言的直覺(這就是預訓練),然後再針對特定任務去加強(這就是微調)。
他們用了一個自回歸 Transformer,先丟給它大量網路文章、書籍等語料,讓它自己吸收語言規律;之後再教它做翻譯、問答、分類等任務。結果證明了「先通才、再專才」的架構是可行的,模型學到的語言理解能力可以跨任務通用。
GPT-1 就像是在說:「模型不一定要死讀書做題目,先讓它多看世界,它自然會變聰明。」這個想法後來成了 GPT 系列的核心基礎。

GPT-2(2019年)
GPT-2 是 GPT 家族的第二代,最大的亮點就是「變大了!」它的參數從之前幾億飆升到 15 億,這讓它產生的文字變得更加流暢、段落更有邏輯。這時候的 GPT-2 已經不只是簡單接龍,而能寫出比較像人寫的短篇故事或文章。
不過,因為能力強大,OpenAI 當時擔心它會被用來製造假新聞或濫用,於是最初沒有馬上公開完整模型,而是分階段釋出。這也讓 GPT-2 成為 AI 安全和倫理討論的第一個大案例,GPT-2 讓「用 AI 寫段落」變成可能,但同時也提醒大家要負責任使用。

GPT-3(2020年)
接著來到 GPT-3,參數量又更大了,從 15 億跳到 1750 億(也就是 175B),整整多了 100 倍!不只更大,它的特別厲害之處在於「少量示範就能學」—也就是 few-shot 或 zero-shot 學習。你只要給它幾個範例,它就能理解並完成新任務,像是在跟一個超聰明的助手對話。

到這個階段,GPT-3 已經不只是學術研究的玩具,更開始被大量開發者透過 API 應用在客服、寫作、程式碼生成等領域。也催生了許多新的商業模式和 AI 產品,讓 AI 真正走入日常工作與生活。

GPT-4 系列( 2023 年起)
GPT-4 是個大轉折,它不只是更大,更重要的是「多功能」。GPT-4 能看圖片、理解文字,甚至把多種媒介結合在一起,處理更複雜的任務。OpenAI 也加強了安全性和對齊技術,讓模型回答更符合道德和社會期望。

而且,GPT-4 系列不再只有一種版本,而是推出了多個變體,方便不同需求的用戶選擇:

  • GPT-4 基礎版:能處理多模態任務,對學術和專業測試都有很棒表現。
     
  • GPT-4 Turbo:重點在於速度快、成本低,適合大量用戶的商業應用。
     
  • GPT-4o(Omni):更強調即時互動、多媒體和語音處理,像是做即時翻譯或視覺問答的好幫手。
     
  • GPT-4o mini:輕量版,速度快又省資源,適合日常簡單問答或大量查詢。

GPT-4 的時代不是只有「一個大模型」,而是走向「多版本工具箱」:有高能力但成本高的「主模型」、有便宜快速的 Turbo/mini 版本,以及定位在多媒體互動的 4o。這種分層策略讓大家能夠更靈活地在成本與品質間做選擇。

GPT-5(2025年)
最新的 GPT-5,不再只有一個「超級大腦」,而是像一個智慧總機(router),會根據你的問題難度和類型,自動派出不同尺寸和能力的小幫手來回答你。
舉例來說,如果你只是要問個簡單問題,它可能派「Nano」這種小巧快速的版本;但如果你需要分析一整本書或寫一段複雜程式碼,它會轉給「Thinking 模式」,花更多時間深度推理。
而且 GPT-5 支援超長上下文,最多可以處理 40 萬個字左右的內容,讓它能在一本厚厚的報告或龐大程式碼庫裡自由穿梭。還有更細膩的控制參數,讓使用者能調整回覆速度、詳盡程度和成本。
簡單來說,GPT-5 是個會「聰明分工」的系統,既能快速應答,也能深入思考,讓 AI 更加貼近我們複雜多變的需求。
 

GPT版本比較表

版本

發布時間

主要特色

代表突破/盲點

適合應用場景

GPT-1

2018

開創「預訓練+微調」語言模型新思路證明 Transformer 可以學通用語言表徵小型 NLP 任務驗證概念

GPT-2

2019

參數提升到 15 億,文字生成更流暢開始引發濫用和安全討論短篇故事、內容生成初階應用

GPT-3

2020

參數暴增至 1750 億,支援 few-shot / zero-shot推動 API 生態,成為多功能通用文字助手多樣化商業應用、客服、寫作

GPT-4

2023

多模態能力(文字+影像)、安全性提升推出多版本(Turbo、Omni、mini 等),彈性使用專業任務、多媒體互動

GPT-5

2025

系統化路由+多尺寸子模型,長上下文支援 40 萬 token自動分配模型大小與推理深度,速度與品質兼顧複雜長文、程式碼、企業級應用

 

進化的三大趨勢
從單純「變大」到系統化管理
早期 GPT 靠的是「參數越大、資料越多」來提升表現,但近年開始重視架構和整合,像是 GPT-5 用「智慧總機(router)」和多個不同尺寸的子模型,讓系統更靈活、更有效率。
從只處理文字,到跨媒介和工具協作
一開始 GPT 只能看懂和產生文字,後來進化成多模態模型,可以理解圖片、音訊,還能和其他工具或 API 聯動,讓應用更廣、更實用。
成本控管與使用彈性更重要
隨著商業化開始推出多種價格和模型版本(例如 mini、nano),讓不同需求和預算的用戶都能找到合適方案,既節省成本又兼顧效率。
 

未來展望
軟體開發和業務流程大自動化
未來會有更多企業把像 GPT-5 這樣的系統整合到軟體開發、客服支援、資料分析等日常工作裡,生產力大幅提升,但同時也會需要新的審核和監督機制來確保品質和安全。
監管越來越重要
隨著 AI 能力越來越強,監管機構會更加關注模型的透明度、資料來源是否合規,以及可追溯性,特別是在醫療、法律這類高度敏感領域。
技術發展路線或有新變化
現在是系統化模型大行其道,但未來可能會看到 AI 廠商嘗試把多模型功能融合回單一大型模型中,或者繼續優化系統化設計,帶來更多創新與效率。

GPT 的進化不是一條簡單的「參數越大越好」曲線,而是從模型能力到使用者體驗與系統化運營的全面升級。
GPT-5 的發布(以及伴隨的 router + 多尺寸策略、超長上下文支援)代表了把 AI 變成「更可控、更實用的工程產品」的明確方向。
對於寫作、開發、研究或日常辦公來說,這既是機會也帶來責任:如何在享受生產力紅利的同時管控風險,是業界與社會共同的課題。
從 GPT-1 到 GPT-5,不只是參數的爆炸成長,而是從模型能力到使用者體驗與系統化運營的全面升級,更是 AI 智慧、應用場景和服務方式的全面進化。
現在的 GPT 不再只是單一的大模型,而是變成了一個聰明又靈活的系統,懂得根據需求分配資源,既快速又深入,這代表 AI 助手越來越懂我們,也越來越貼心。
未來,隨著 GPT 持續進化,相信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,相信都能帶給我們更多驚喜與便利。